我国居民消费近几年约占最终消费的73%左右。

中国目前有一大部分人属于这种状况,包括农民、许多工人,虽然这么多年来生活水平都在提高,但是因为社会上有别的人收入增长速度更快,也会感到自己相对贫困了。通过亚洲金融危机可以看到,外债过高韩国短期外债占GDP的比率当初将近40%、泰国近30%是导致一国金融危机的主要缘由。

“这趟旅程让我知道自己根在哪里”——两岸媒体聚焦“出彩中原”

所以,中国的国债占GDP的比率是较低的。根据最新的数据,中国的银行存款已经超过8万亿元人民币。而绝对贫困化指的是哪怕是高收入者,只要其今天的收入低于昨天的收入,在经济学理沦的意义上,就是发生了绝对贫困化。难题之四:金融问题国际上讨论中国的金融问题,一个主要是指中国的银行的坏账,另一个是政府的债务。对于中国的金融问题,我们需要从一个更宽的角度来看。

所以说,中国的特点就是问题特别多,既是发展中国家又是转型国家,发展中国家的问题与转轨经济的问题交织在一起,互相制约,更加复杂。来料加工,不仅可以使中国获得地租、税收,还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,解决几亿农民的生存问题。中国过去二十年吸收外资总额在世界排名第一或第二(仅次于美国的国家)。

西方媒体又批评中国对资本流动的管制,似乎中国如果采纳西方的全面自由化要求,更能同时满足中国和西方的经济利益。比较之下,中国经济并没有陷入依赖经济的陷阱,技术进步超过工业基础和人力资本雄厚的东欧。相比之下,中国的官员和企业家如钻法律漏洞,导致社会重大损失,必然受社会的惩罚,即使法律多是原则指导,缺少实施细则。这是世界不少有识之士极为关注的问题。

中国的产权清晰理论,实质上把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产权,变为共有制下的激励机制,这比西方以私产为基础的产权理论更具一般性和说服力。中国长期保持资本与经常项目下的双顺差,才能安然度过此次全球金融危机。

“这趟旅程让我知道自己根在哪里”——两岸媒体聚焦“出彩中原”

总而言之,世界的发展是多样的,地球只有一个,文明却有异同。这次金融危机导致出口大减,日本德国受到的冲击超过美国。这一理论的弱点,在否定知识的更新机制。他们的经济发展速度至今远低于中国和东亚。

西欧殖民主义四百年间对外移民仅几千万人,为此占领非洲、美洲、澳洲的大片领土,贩卖人口、奴隶与毒品,消灭当地的民族与文化,还引发两次世界大战。西方主流经济学与政治学的内在矛盾,便是关于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。但是东欧转型的十年间,经济下降了一半,战后半个多世纪积累的工业大多破产或被外资兼并。日本九十年代的停滞,使西方思想家至今否认东亚奇迹和亚洲价值的存在。

而中国三十年间约两亿农民工进城,不但没有出现大规模的社会动荡,也没有引起世界战争,带来的是中国城市化的扩展和全球消费品供给的繁荣。看来,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,离开农民农村农业的发展就是空话。

“这趟旅程让我知道自己根在哪里”——两岸媒体聚焦“出彩中原”

中国双轨制下的价格并轨,给企业创造了学习调整的空间。中国放松农民进城限制的速度,远远大于西方发达国家放宽移民限制的迟疑。

民营企业的成长当然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大有贡献。我就个人的观察,来讨论中国崛起引发的思考和争议。中国技术进步的速度打破发展中国家依赖经济的陷阱,表明中国儒家文化提倡的教育传统深入人心,比基督教和犹太教文化还能适应技术革命和全球化的挑战。在去年奥运会的反华浪潮期间,中国留学海外的学子与旅居海外的华人表现出举世震惊的团结。当中国企业的技术竞争能力逐渐增强时,中国又主动引进国际标准,降低汇率和税率,提高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。假如此说成立,则南亚国家(例如印度和孟加拉国)的劳力成本比中国还要低,为什么他们的经济增长率远比中国为低呢?发展中国家,劳工的比较优势,对发达国家似乎成立,在发展中国家,都是廉价劳工,就无优势可言。

古典经济学强调看不见的手,社会主义的大政府便不可能和西方自由市场经济竞争,然而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中的地位有目共睹。第五,中国发展了新的公平模式。

我们看到,中国沿海地区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,显然与中国吸引外资的成功有关。中国政府的效能,又将信用转化为资本。

中国没有一个领导人有绝对权威,集体决策是邓小平留下的宝贵政治遗产。马克思和列宁都认为工人阶级是最革命的阶级,而小农是落后生产力的代表。

世界上民主制度运作良好的国家很少,大家承认的只有北欧。在人类社会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的历史阶段,我们相信,中国的创新与实验,会丰富人类对自身的认识,并改善现有的世界秩序。西方式劳动分工以消耗资源、节省劳力,带来全球暖化和生态危机。中国开创的机遇、协商、和实验的社会改革模式,和西方传统的自由、民主、和法治的社会运作模式相比,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选择,值得社会科学家做进一步的观察和研究。

所以西方媒体批评中国帮助国际资本剥削中国劳工,主张在中国推行西方式的独立工会,建立西方标准的劳工法、最低工资法、社会保障法,来提高中国的劳工成本,美其名曰拉动中国内需,实质是希望以此降低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。西方媒体认为中国是威权政府低估了中国政治改革的步伐。

知识经济的共享特性使私有产权的保护日益困难。中国经济的快速成长,技术升级,和抗危机能力,显示中国的宏观管理体制,走出一条新的道路。

中国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不是依赖社会保障税,而是集体所有的土地。显然资本能否产生积极效果,还取决于其他客观条件。

事实是,新兴的产业往往淘汰落后产业,发展中国家技术赶超就有严肃的选择和管理问题。地区试验成功后,再由其他地区仿效, 中央总结推广,使中国在过去三十年间,废除旧规建立新规的速度和社会效果,远在西方发达国家推行的法制减规之上。当简单的新古典经济学无法解释中国奇迹或中国反例时,西方政治学的威权政府论便在媒体中大有市场。他们的问题是,假如出口导向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,则拉美经济应当比中国更有增长优势。

四、中国之道的观察与探讨集个人三十年来对中国与世界的观察,我个人以为下列现象是中国独有的实验和创新,可能给世界带来新的经济学启示,提出来和国内外的学者探讨。但是,至今观察到的美国救市措施,花了上万亿美元拯救金融寡头企业,却无力挽救美国的实体经济。

假如专制权威可以保证持续经济增长,则东亚,南亚,拉美,以及二次大战前的西班牙和土耳其,都不乏军事强权和专制政府发展经济的案例。第四,中国的改革进程解决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矛盾。

经济特区的开放窗口,又提供了外向型企业的战略信息。相反,中国的崛起,有助于制约跨国公司的短期行为和西方大国的自利格局,使国际经济秩序能向更加公平的方向转化。